广西本科普通批第四次征集志愿,继续“不受最低分数限制”。这意味着,理论上不管你考多少分,都能填报本科志愿。
同一时间,云南的考生正在经历第六次征集志愿。
从第一次征集时的 "挑挑拣拣",到现在的 "来者不拒",民办本科的招生窘境,在这两个省份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今年的本科录取季,民办大学的日子,比想象中还要难。
展开剩余84%一、四次征集、六次补录:民办本科的 "卑微" 时刻
广西的四次征集志愿,每次都不设分数门槛。
只要是参加了高考的考生,哪怕总分0分,都能填志愿。
云南的情况更夸张。
第六次征集志愿的名单里,近百所民办本科还在 "补漏",有的学校从一本线附近降到专科线以下,缺额依旧超过一半。
某民办学院的招生老师苦笑:"往年三次征集就能招满,今年六次了,还有两百多个名额空着。"
这种 "无底线" 的补录,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
十年前,民办本科哪怕降分,也得卡在本科线上下,毕竟 "本科" 二字自带光环。
可现在,别说过线考生,就连分数刚够专科的学生,都得犹豫半天 —— 除非家里愿意为这个本科文凭买单。
二、分数不是门槛,钱才是:民办本科的 "隐形筛选"
取消分数限制后,真正的门槛浮出水面 —— 学费。
广西第四次征集的民办本科里,学费最低的专业一年2万起步,热门的计算机、护理专业直奔 4 万;云南的民办本科更夸张,中外合作专业一年学费 8 万,四年读下来,光学费就够在小县城买套房。
对普通家庭来说,这不是 "上学",更像 "买文凭"。
一个农村家庭,夫妻俩一年攒下 3 万块就不错了,供孩子读民办本科,四年学费加生活费至少 20 万,相当于掏空家里所有积蓄,甚至要借钱。
有家长算过:"读完四年,孩子月薪得达到 5000,不吃不喝干三年才能回本,可现在本科毕业生能拿多少?"
更让人纠结的是 "值不值"。
民办本科的专业里,一半以上是市场营销、国际经济与贸易、工商管理这些 "万金油" 专业,就业时拼不过公办本科,甚至不如专科的护理、汽修有竞争力。
花 20 万读个 "毕业即失业" 的专业,越来越多家长觉得 "不划算"。
三、从 "抢着上" 到 "没人要":民办本科为何失宠?
十年前,民办本科还是很多考生的 "救命稻草"。分数刚过本科线,能上个民办本科,总比读专科 "有面子"。
可现在,家长和考生的想法变了:
一是学历祛魅,就业为王。
以前觉得 "本科总比专科强",现在发现,公办专科的铁道工程专业,毕业生进铁路局月薪 6000+。
民办本科的市场营销专业,毕业生可能在超市当收银员,月薪 3000。就业差距摆在眼前,没人愿意为 "面子" 买单。
二是专业太 "冷",出路太窄。
民办本科的缺额专业里,八成是冷门文科。
某民办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,连续三年征集志愿,今年更是没人报。
家长们看得明白:"除了考公几乎没出路,可考公岗位就那么几个,竞争比 300:1,读完也是白读。"
三是公办替代太多。
职业本科的崛起,抢走了不少生源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、金华职业技术大学这些学校,学费便宜,就业率高,毕业生进华为、腾讯、比亚迪的不在少数。
公办专科的 "3+2" 分段培养,读完也是本科文凭,学费才 5000 一年,性价比远超民办。
四、教育回归理性:不是坏事
广西四次征集、云南六次补录,看似是民办本科的 "滑铁卢",实则是教育观念的进步。
以前,家长们挤破头也要让孩子上本科,哪怕专业冷门、学费高昂,觉得 "文凭在手,天下我有"。
现在大家终于明白,文凭只是敲门砖,能不能敲开门,还得看专业实力和个人能力。
这种理性,对民办本科未必是坏事。
倒逼它们砍掉冷门专业,聚焦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专业;把学费降下来,把钱花在实训设备和校企合作上,而不是盖漂亮的教学楼。
就像有的民办学院转型做护理专业,和当地医院合作,学生大二就能实习,就业率上去了,招生自然不用愁。
广西和云南的征集志愿大戏,还在继续。
这背后,是整个社会对 "教育价值" 的重新定义 —— 不是越贵越好,不是文凭越高越好,适合自己、能安身立命的,才是最好的。
你觉得这种变化是好事吗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!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万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