灶台上的铁锅冒着青烟,老师傅手腕一抖,泡椒在热油里炸出红艳艳的浪花。
旁边打下手的小徒弟瞪圆了眼睛:"师傅,鱼香肉丝里咋不见鱼啊?"老师傅头都不抬:"要真有鱼,那还叫啥子鱼香?这叫吃个意境!"
这意境可了不得。四川人硬是用泡椒、糖醋和葱姜蒜,调出了比真鱼还鲜的滋味。老辈人讲,早年间长江边穷苦,买不起鱼的厨子们愣是琢磨出这套"无鱼胜有鱼"的绝活。如今这手艺成了川菜里的独门秘籍,随便什么食材往里一滚,都能吃出海鲜的魂儿来。
要说鱼香家族的头牌,还得是那盘红亮油润的鱼香肉丝。成都西大街的老王师傅做这道菜有绝活,里脊肉得逆着纹路切,腌的时候要加一勺水使劲抓,直到肉丝把水都"喝"进去。热锅凉油快炒,肉丝在锅里翻两个跟头就得出锅,嫩得能掐出水来。配菜的莴笋丝、胡萝卜丝必须切得跟火柴棍似的粗细,嚼起来咯吱响。最绝的是那勺鱼香汁,酸甜辣的比例拿捏得准准的,浇在刚蒸好的米饭上,能把隔壁小孩馋哭。
展开剩余66%菜市场卖茄子的张婶总说,会吃的主妇都挑紫得发亮的长茄子。削皮切条,油锅里炸到表皮起皱巴巴,活像老太太的皱纹。这时候下鱼香汁最妙,酱汁顺着那些"皱纹"往里钻,咬一口能滋出汁来。住在锦江边的刘老太最拿手这菜,她总念叨:"茄子要烧得用筷子一夹就断,但夹起来又不能散,这个火候比找对象还难把握。"
豆腐西施李姐的鱼香豆腐是菜市场的传奇。嫩豆腐要在温水里泡个澡去豆腥,下锅前还得念咒语似的嘀咕:"莫碎莫碎"。鱼香汁得调得稀一些,像给豆腐盖层红纱巾。最绝的是起锅前撒的那撮葱花,绿莹莹的衬着红油,好看得让人舍不得下筷子。常来买豆腐的赵老师说,这菜是"温柔刀",看着人畜无害,一口下去辣劲慢慢爬上来,等反应过来已经干掉两碗饭了。
海鲜摊的老周把鱼香虾仁做出了新花样。活虾现剥,用料酒腌得透透的,下锅炒到蜷成小月牙。鱼香汁里特意多搁了半勺糖,说是要哄着海鲜和川味"谈恋爱"。刚出锅的虾仁红白相间,油光水滑的,老食客都晓得要先嘬一口虾壳上的酱汁。住在海鲜市场楼上的小夫妻每周必点,说是"比烛光晚餐还浪漫"。
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鱼香烘蛋。菜场尽头修自行车的陈大爷兼职卖土鸡蛋,他教的法子特简单:蛋液里掺勺淀粉,煎出来的蛋饼蓬松得像云朵。鱼香汁要炒得浓稠些,往金黄的蛋饼上一浇,滋啦一声香飘十里。放学的小学生经过摊子都走不动道,有个胖小子天天来,说是"比奥特曼卡片还让人上瘾"。
华兴街的老茶馆里,几个白胡子老头常为鱼香味的来历争得面红耳赤。有人说源自民国时期的重庆码头,有人说是成都少城里的厨子发明的。跑堂的小伙计插嘴:"管他哪来的,好吃不就得了?"这话在理。如今这鱼香汁早就不限于那几道传统菜,年轻人拿来炒土豆丝、烧杏鲍菇,连火锅蘸料都要兑两勺。
暮色里的川西民居飘出阵阵鱼香味,窗户纸上晃动着忙碌的人影。灶台上的泡菜坛子咕嘟冒泡,案板上的莴笋丝水灵灵的,铁锅里的酱汁正冒着蟹眼泡。这哪是在做菜,分明是在变魔术——把日子的酸甜苦辣,都炼成了让人欲罢不能的好滋味。巷子口传来吆喝:"鱼香肉丝出锅喽——"路灯下,几个刚下班的人不约而同加快了脚步。
本文就是想把社会正气给宣扬起来,压根没有要去侵犯版权或者肖像权的想法哈。要是真有侵权的情况,就赶紧联系我们,一起商量着来处理。
发布于:河北省万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